top of page

烘焙咖啡的經驗累積

作家相片: SOLIDER TSAISOLIDER TSAI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學習烘焙咖啡豆,更需要的是大量的烘焙經驗。

會有這樣的認知,是從自己開始製作烘豆機,因為開始自己製作烘豆機,對於烘焙的原理與機械結構上的深入了解,累積起來的一些少許的經驗,讓我在烘焙上能稍微提出一些自己的歸納與淺見。

至於為什麼需要大量的烘焙經驗?單就人類學習的歷程上來說,我們普遍被教導成要先學習一些理論與方法,再投入到現實操作上,然而理論方法再正確,畢竟操作的是人而不是單一的程式或設備,多少都會有誤差或是微調,這些誤差與微調也對應了咖啡生豆的不穩定性。

有趣的是,我們都過度的期待"正確答案",烘焙咖啡豆有正確答案嗎?由於最終的成本是給自己與別人品嘗,正如料理一般,品嘗料理會有標準的美味嗎?通常會因為每個人的喜好或是習慣不同,會對同一道料理提出不同的看法一般。

而這又延伸出烘焙咖啡的另一個層面,咖啡是飲品,通常以飲食而言,屬於搭配食物的一種飲料,既然是搭配食物的飲料,吃完什麼食物適合飲用咖啡呢?而這就是烘焙咖啡的目的,大多數飲用咖啡的人,都是拿來搭配食物的話,很明顯的就會根據食用的料理來選擇接下來的飲品。

有趣的是,精品咖啡則是把咖啡獨立於飲食外,在不搭配食物的前提下,僅享受咖啡的風味,甚至將一杯咖啡當成一整套的料理體驗。因此更講究的是在咖啡入口的過程,強調香氣、口感、各種味道等,目的是在一杯咖啡中品嘗到更多的風味。

這就是一種專業與普羅大眾的需求的不同,F1賽車與日常用車的差異就在於目的不同,追求每一圈跑時的零點幾秒的差與出門採購晚上要煮的菜,競爭的壓力也大不相同。

精品咖啡延伸出的各種烘焙理論與課程等,都是一種對咖啡品飲的推廣,正如F1賽車的比賽,吸引更多人去了解車輛的資訊等等;但理論是一回事,要做到可以完整表現理論則又是另一回事了。

要在極短時間內學會烘焙咖啡豆並不難,把生豆到入烘豆機,烘到一個程度下豆就好,但要烘焙出大家都覺得能喝的咖啡,相對就比較難了;而要在比賽場上短短的時間內烘出評審認為的好喝的咖啡,當然更難。

烘出好喝的咖啡不難,更難的是每天都能烘出好喝的咖啡,需要的不是驚豔的手法而是穩定的技術,穩定的技術則是建立在大量的烘焙經驗上。

正如我不會過度期待老婆的廚藝,但相處幾年下來,至少都還能吃,最近也變得比較好吃一點了。即使家裡有大量的鍋具,用來用去也就那一兩個鍋常用。這就是習慣了,因為煮來煮去也就那幾道菜,老婆買來買去也就那幾種食材。當然老公不敢挑也是另一個狀況。烘焙咖啡豆也是一樣的狀況,對於店家而言,大多烘焙都是幾種豆子而已,咖啡豆品項太多雖然可以吸引客戶,但對於保存成本與烘焙上都是很大的負擔;對於玩家而言,體驗各種不同的生豆在烘焙上的風味差異則是更重要的目的,畢竟現在有太多的生豆種類可以選擇了。

所謂的烘焙咖啡,是要到哪種程度才算是會烘焙咖啡呢?打網球要到哪種程度才算是會打網球呢?

都是需要累積經驗與技術的。

多烘幾鍋吧。

101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直火與半熱風

直火好還是半熱風好,大概都是一直爭論不休的問題。 直火的香氣被認為超過半熱風,但是銀皮燃燒問題與穩定性一直是被詬病的部份。而半熱風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但真的是如此嗎?也有人認為半熱風也能做出直火烘焙的風味,反過來說,直火也能做出半熱風的特色?...

利用機器挑選生豆

當挑選生豆變成精品咖啡豆烘焙前的必需流程時,大概得先討論一下幾個重點: 1. 瑕疵標準 2. 精品標準 先不論花大錢買莊園咖啡生豆的目的是為了更明顯獨特的風味與高標準的低瑕疵率確還得自己再手挑一次的窘境;應該是先討論瑕疵的基準。關於瑕疵的基準,SCAA...

Comments


© 2022 by 珈琲狂時代 Fustaer Coffee Roaster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