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半熱風烘豆機的入豆溫都會位於正面板的中心偏左下角或偏右下角,端看烘焙桶的旋轉方向,烘焙桶順時針轉動時,生豆會聚集於正面板的左邊,所以溫度針會設置在正面板的中心偏左下角:反之亦然。
溫度針的選用來說,一般採用K-Type規格,價格便宜的同時,K-Type的量測值為 0°C~400.0°C,用在烘豆機已經夠了。K-Type 的溫度針量測點就在尖端上,通常被不鏽鋼管保護,不鏽鋼管的直徑一般為Ø3.8、Ø3.2等,還有特製的細速型溫度針,直徑是Ø1.6。(單位mm)
由於溫度針的量測點被不鏽鋼管包住,因此不鏽鋼管的直徑會影響溫度針的量測敏感度。
豆溫針的量測來說,基本上量測值的標準不會有太大的差異,但是會因為設置溫度針的位置、鎖固的正面板厚度、溫度針長度、溫度針的粗細等等,在變化上的速度會有明顯的差異。若我們只要量測某個點的溫度,在該點的溫度不變狀況下,溫度針的量測值終究會接近該點的溫度,但是如要量測該點的溫度變化,溫度針的粗細就有很大的影響。如上一段所描述的,溫度針被包裹在不鏽鋼管內,不鏽鋼管的粗細確實會影響量測值的速度。越粗的溫度針,變化較慢;越細的溫度針,變化較快。
同時影響豆溫針量測的因素有哪些?除了溫度針的粗細外,更重要的是豆溫針接觸的位置。
設置豆溫針是希望能量測到豆表的溫度,同時豆溫針鎖固在正面板上,在加上烘焙桶內的空氣溫度,同時間造成大量熱交換,這些熱交換的短暫平衡,就會反映在溫度針的量測上。
鎖固在正面板的溫度針,首先量測的是正面板的溫度,但是豆溫針的主要量測尖端暴露在空氣中,也會受到空氣溫度的影響;豆溫針一開始量測的溫度就是正面板與烘焙桶內該處的空氣溫度的平衡值。在生豆還沒進入烘焙桶內時,首先定義的是烘焙桶鍋內的表面溫度會低於進入烘焙桶的熱空氣溫度,因為熱空氣的移動速度較快,這時雖然豆溫緩緩上升,但還是低於排風溫。因為豆溫同時受到烘豆機正面板、烘焙桶內的表面、熱空氣的溫度影響。
因此豆溫穩定可視為三種影響量測溫度的平衡,只要改變其中一個因素就會造成溫度的變化。
例如,烘豆機熱機後,正面板與烘焙桶內的表面溫度較高 (溫度還是低於熱風),但是小火就可以穩定豆溫,這表示進入烘焙桶內的熱風溫度接近正面板與烘焙桶內的表面溫度,此時豆溫會緩緩上升。
如進入烘焙桶內的熱空氣溫度遠遠高於正面板與烘焙桶內的表面溫度,同時移動速度快,豆溫針的溫度上升較快。
如何確認豆溫針反映的現象? 烘焙中大多能控制的只有入豆量、初始火力、初始風門,在熱機完成的狀況下,正面板與烘焙桶內的表面溫度是穩定的,利用火力、風門來推導正面板與烘焙桶內的表面溫度,再對應入豆量,是一般烘豆師會逐漸掌握的竅門。
留言